“劳关天下”系列学术讲座

劳动人事学院40周年院庆系列学术讲座暨“劳关天下”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2.28

2023年12月2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主办,劳动关系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系共同承办的劳动人事学院40周年院庆系列学术讲座暨“劳关天下”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Elizabeth E. Stillwell讲师以“Grieving through the day: The impact of employees’ episodic grief at work on evening burnout and recovery”为题做了精彩分享,张皓副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骆南峰副教授和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评议人李春云讲师与20余名校内外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讲座。

Elizabeth讲师首先介绍了作为研究核心概念的“grief”(悲伤)的定义,并指出以更短的“天”为时间单位分析对分析悲伤情绪对员工工作体验不仅在理论层面而且在管理实践层面均具有创新性。她将员工在白天工作期间因各种因素被唤起的悲伤情绪称为“episodic grief”(偶发性悲伤),构建了以偶发性悲伤体验为自变量,同事关怀与同情、悲伤羞耻为调节变量,工作干扰和工作投入度为中介变量,职业倦怠与工作抽离感为因变量的模型,并利用美国员工数据加以检验。研究发现偶发性悲伤体验确实通过强化员工工作期间受到的干扰增强了员工的职业倦怠感,但并未降低员工工作投入度,也并削弱员工下班后获得的工作抽离感水平。员工的悲伤羞耻感会强化第一条路经,但同事的关怀与同情却并未能缓解偶发性悲伤的消极作用。

李春云讲师肯定了Elizabeth在更短的时间单位内研究悲伤情绪如何影响工作体验以及非工作时间情绪体验对员工福祉影响的研究思路具有启发性与创新性。她针对研究结论中并不显著的假设与Elizabeth和参会师生进行了探讨,认为例如悲伤羞耻等变量的影响与作用可能在跨文化情境中不同,该模型未来有广阔的修正与发展前景。

骆南峰副教授进一步指出,悲伤羞耻在特定职业中可能有更大影响,例如对情绪劳动与职业标准要求高的职业。此外,他就变量相似性与变量选择的原因与合理性与Elizabeth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张皓副教授认可了该研究角度的新颖性,并从管理者角度讨论了该研究的结论给管理实践可能带来的启示,将该研究的价值提升至管理维度,并阐释了对丧假制度、消除悲伤羞耻的管理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的思考与见解。

在此次讲座中,Elizabeth利用生动的案例与新颖的研究视角启发了在座师生的研究思路与学术思考,充分调动起浓厚的研讨氛围,参会师生纷纷积极提问并深入参与到学术讨论之中,促进了学者、师生与同侪之间的交流。

图文:刘凌华、隋意 审核:张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