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劳动经济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人力资源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2.26

12月23日下午,劳动经济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人力资源分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成功举办。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经济学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承办。分论坛包括专题发言与开放式圆桌讨论两个环节,专题发言环节嘉宾以“数智时代的组织、人才与领导力”为主题同时从学术与实践的视角进行了分享,开放式圆桌讨论环节与会者以“沟与桥:管理学者与实践的对话”为主题进行了交流。致辞和专题发言环节由劳动经济学会人力资源分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骆南峰副教授主持,开放式圆桌讨论环节由劳动经济学会人力资源分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MHR中心主任刘松博教授主持。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杨伟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等专家、领导到会祝贺。

1.jpg

致辞

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杨伟国教授致辞。杨伟国对于分会同时邀请了多位学者和实践界的发言人表示了肯定,指出应多关注和挖掘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和智慧。同时,杨伟国认为本次分论坛是学界和实践界一次难得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机会,学者们应更多地把人力资源实践智慧转化为学术研究,实践领域应进一步支持中国的人力资源研究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致辞。赵忠提到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的有机部分,其功能与组织内外都密不可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站在战略高度,关注社会经济的变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赵忠讲到,随着国家和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学科需要站在多层次来思考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本次分论坛搭建了一个多主体的交流平台,有助于从不同视角探索人力资源管理。

专题发言(一)——数字时代的组织、人才与领导力:学术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MHR中心主任刘松博教授发表《数字化领导:结构维度、量表开发及其对创造力的影响》专题发言。刘松博教授首先对各位参会者表示感谢,对参会的企业代表和本次专题发言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人力资源分会的特色是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刘松博教授指出,随着数字化越来越普及,领导在引领数字化进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领导力范式也将发生变化,因此有关数字化领导的探索非常有价值。在分享中,刘松博教授就数字化领导的概念和量表的开发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了讲解与展示。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张龙副教授发表《科研和范式变革》专题发言。张龙副教授首先提到,目前处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从传统范式到数智范式的变革。他从两篇顶级期刊发表的文章展开分析,指出目前人力资源领域“拥抱AI”的相关研究采用的还是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学科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情境的嵌入和拥抱还有较大的空间,并期望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如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方面投入更多关注。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组织与战略管理系主任潘静洲教授发表《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AI对于人-机协作的影响》专题发言。潘静洲教授认为大模型技术发展颠覆了传统人机交互模式。传统的模式包括单向交互、双向交互、自然语言处理等,而大模型具备了对话式交互、双向启发、场景通用和拟人沟通等特征。潘静洲教授指出,随着大模型的诞生,未来的管理对象从管理人变成管理人-机混合群体。潘静洲教授讲解了多个有关于人机互动的研究,并对自己目前有关“使用AI对于领导和团队影响”的研究进行了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国内合作事务中心主任李育辉教授发表《数智时代的组织与个体》专题发言。李育辉教授表示自己长期关注数字技术和管理的融合,从组织角度和员工角度双向思考学者的使命和研究的范式。她重点介绍了即将于明年1月正式发布的《AI与职场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发现,包括个体与组织使用AI的比例和影响,与AI相比人类的优势,以及AI开发与应用所带来的岗位更新等。结合研究发现,李育辉教授指出,AI引入对个体职业规划和发展的影响是向好的,但同时也需要关注AI的岗位替代所释放的劳动力,希望学者们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国家战略、学科发展前瞻性地对此展开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王瀛特别副研究员发表《数字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发言。王瀛老师分享了《数字人力资源管理》一书的编写历程。作为国内第一本数字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王瀛老师介绍了该书的编写思路和框架。她指出该书注重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以及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次知识体系的搭建,具有理论的权威与前沿、知识的实践与应用,使用的便捷与科技等特性。结合“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方案,王瀛老师鼓励业界与学界在教材和教学建设中展开合作。

专题发言(二)——数智时代的组织、人才与领导力:实践的视角

紫光集团副总裁蔡元启发表《紫光集团数字化时代举措》专题发言。蔡元启总裁表示,目前的企业更多依旧关注组织设计、组织效率和组织文化等问题。以集团化企业为例,绩效、激励、成本、干部管理、领导力等依旧是企业最关心的管理话题。蔡元启总裁还强调了自主开发大模型的战略意义。

北森云计算公司高级副总裁、CHO周丹发表《智慧人才—助力行业高效发展》专题发言。周丹总裁介绍了商业环境对企业经营的深刻影响,指出目前HR数字化处于快速转型的阶段,概括出HR数字化变革的三阶段,包括基础建设阶段、强化与价值创造阶段、数智应用与决策阶段。她提到,可以通过“1+6”的场景,让数字化穿透人才管理体系,覆盖人才画像、人才吸引与招聘、绩效管理、人才盘点与发展、全职业生涯学习、组织效能与员工敬业、共享服务与员工体验。此外,周丹总裁还针对数字化人才管理、数字化人才库应用、人才标签体系、全景人才档案、GPT如何帮助人力资源为业务创造价值等话题进行讲述。

同道猎聘集团政府事务负责人、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郑颖美发表《2023年度AI趋势对组织及人才影响洞察》专题发言。郑颖美院长分析了AIGC时代人才招聘与求职的变化,包括2023年要求掌握AIGC技能的岗位数变化趋势、2023年要求掌握AIGC技能的职位职能分布、2023年要求会用AIGC的HR岗位情况分析等。接下来,郑颖美院长阐述AI时代组织与人的变化,指出智能工具的运用使得员工能力也更容易实现“多能”,并进一步分析面对新技术变革,组织变革所遇到的挑战因素和需要建立的多元、平等、包容文化。

北京睿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健乔发表《脚踏实地,敢于领先——中财-睿正<中国金融业人才管理实践白皮书>系列研究回顾》专题发言。谢健乔总经理首先针对白皮书六年三期的历程进行了简单回顾,继而介绍了企业在咨询实践过程中遵循的“前沿理论-定制化解决方案-咨询服务产品”三部曲。接下来,谢健乔总经理聚焦数智化时代复合型人才,讲解了企业面对这种人才趋势所应采取的三阶段策略和方法,强调了数智时代的人才所具有“π”型特征。

北京东方慧博人力资源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大元发表《数智时代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实践》专题发言。孙大元董事长指出,数智时代下,组织中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被重构,业务流程和职业体系被重构。同时,组织通过数据可视、实时调整、优化管理动作和组织战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此外,孙大元董事长还强调,在数智时代下,核心人才、辅助员工、灵活用工的“金字塔”型结构,使得组织在人才配置方面更有策略。

开放式圆桌讨论:沟与桥:管理学者与实践者的对话

开放式圆桌讨论环节围绕如何搭建管理学者与实践者对话的桥梁展开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徐世勇教授分享了自己对管理研究和实践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沟”和“桥”的理解。他认为,企业考虑更多的是管理方法是否能帮助解决盈利等实际问题,学者的诉求更多是发表创新性的观点,这种出发点的不同可能导致双方存在“沟”,而人力资源服务业可能就在搭这个“桥”。徐世勇教授还提出学者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场景:一是企业缺少框架性问题解决策略时,学者的抽象性思维可以帮助搭建解决框架;二是如果企业遇到的是同行中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学者的研究性思维和学术讨论可以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徐世勇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实践者、研究者的两个角色之外,可能还有知识传播者这个角色。实践者和学者之间确实存在客观的鸿沟,但这是社会分工导致的,这一鸿沟很难逾越,但可以通过交流和传播来缩小。此外,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的情况有些不同,对于中国学者而言,论文发表、项目申请等考核标准作为外生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中国学者研究的思想性和实践启发性,这也会进一步加剧实践者和学者之间的鸿沟。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国内合作事务中心主任李育辉教授指出,学者在有些时候是长期主义导向,学者要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在长期主义导向下磨炼自己的思维,然后把打磨过的、经过时间检验的思维交付给企业,尤其是企业的高管们。其实企业的高管们不缺经验,也不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需要思维模式的跃迁,需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去思考:当下企业的模式是不是可以迁移到未来,企业模式是否有优秀的底层逻辑可以反复使用?业界和学界两种角色,是短期和长期的平衡,二者需要不断交流。作为学者,要不断低头看当下的热点和实践的需求,修正自己的长期主义方向。此外,学者最重要的是把这种长期主义的思维模式给学生打磨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骆南峰副教授指出,管理研究与实践存在一定沟壑,是有着历史渊源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管理学教学与研究被认为是职业培训,没有学术底蕴;为了提升学术性,后来管理学研究的学术标准不断被加强,越来越严谨,后期与实践的相关性则进一步降低。从现实观察来看,由于高校中的考核要求,学者倾向于在相对短平快的项目上完成相应的学术产出;但与实践相关的深度融合,往往需要长期投入,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学者会面临知识创新模式的选择问题。这是学者需要突破的一个困境。另外,在选题上,学术界与实践界的深度协作应该关注那些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解答的重要实践问题。这才有可能创造出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新成果。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张龙副教授认为,在时代变革的时候学术界需要向实践界学习,避免圈地为营停留在舒适区,这样不利于解决实践问题。同时,张龙教授还指出,AI的逻辑和人类的逻辑存在不同,因此AI可能带来突破式创新,这对实践和科研都是机会和挑战。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宋洪峰副教授指出,数字化时代高校人力资源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培养方案有待更新,学者们不仅仅是向外看,给企业提供实践的理论支撑和解决办法,也需要向内看,为学生培养提供更多的思路。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是桥梁,如何推动研究与实践相向而行,为专业人才培养赋能,需要思考未来可能的尝试方向。

依文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韩海霞从门店大数据积累、数据分析应用和供应链数字化尝试等维度对其所在企业的数字化过程进行了分享,指出企业的数字化变革采用的是逐步渗透的过程。同时,她还总结了数字化转型中企业的特点,如从层级化向平台化、网络化结构转变,可以更加高效快捷地应对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如人才画像不断迭代升级,需要更加跨界、创新、更有应变能力的人才,企业在此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更新人才地图以适应需求的发展。最后,韩海霞总监指出,数智时代的人力资源组织和管理要有顺势而为的心态,并在组织结构、人才和供应链等方面不断进行数字化的加持与赋能。

用友网络数智人力战略客户咨询实施部总经理刘秀华分享了对接央企人力资源数字化的规划经验。她总结了央企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关注点,一是技术跃迁兼顾先进性与自主可控,二是业务重构涉及到多流程的机器人替代,三是管理升级对标世界一流,四是数据治理强化数据驱动。刘秀华总经理认为对于AI的理解不能太笼统,AI有不同的技术方向细分,有的技术已经投入企业实践应用,有的技术还没有到成熟应用的阶段。

北京睿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健乔认为,学术和实践的“沟”在于双方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她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搭建桥梁的关键在于学术界与实践界之间不设限地发散式地充分交流,在实践体悟的基础上把问题聊透,实现对接,再用较长时间周期,通过一个又一个咨询项目的落地检验,才能实现对企业和学术的双向输出。同时,要相信学术的实践价值,把学术的思想用于解决企业问题,才是和中国乃至全球的学者一起,讲好中国故事,走出中国道路,创造价值的关键。

同道猎聘集团政府事务负责人、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郑颖美表示,从以往经历来看,大数据研究院和高校的对接存在很多成功的地方。首先,以管培生教育上的产学研相结合为例,在以往与北大光华的合作中,北大光华的教授规划出当代人才应该具备的素养模型,由研究院的人选定相关课程,二者就此达成共识。第二,在学生培养上,由不同产业的企业人力资源高管针对问题解决、沟通、创新等不同能力模块,传递实战经验,指导职业发展路径。此外,管培生的教育课程也会随着环境不断调整,比如今年起人工智能的培养篇幅增多,研究院也做了全球管培生的项目。总体来说,学术研究和产业相结合的直接推进可以从项目开始,加大交流层次,拓宽交流形式。

北森云计算公司高级副总裁、CHO周丹认为,高校、咨询公司、企业是三种不同的角色和社会分工,负责不同的事情。企业有自己的业务实践,有明确步骤;咨询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帮助公司具备“桥”;高校提供核心职能,教书育人。但现在的问题是,知识没有被传播出来,有深度的研究存在一定传播障碍,高校需要做好学术向实践的“翻译”工作。总体上,高校和企业应该有一定程度的连接,但没必要过分交叉。此外,实践中有些话题亟待学界给出答案,例如企业出海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企业提升人效的实现路径和拓展理论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和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杨伟国教授先后作总结发言。

赵忠表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分工不同,利益不完全一致,加上高校有自己的使命,对研究者的要求和考核也会影响到研究者的行为,所以存在沟壑是必然的。但沟壑并不是不可跨越的,我们是可以“修桥”的。桥能不能修通修好,要加强交流,消除误区。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如果认识不够清晰,可能导致桥修歪了,所以需要更好地理解学界和实践者各自的分工,明白学者能做什么、企业能做什么。此外,存在“沟”,双方都有修桥的意愿,但目标和立场可能存在差异,学者、企业和学院要基于各方的分工、优势和目标,建立激励相容,合作共赢的“修桥”机制。

杨伟国指出,学术本身就是分层分类的,既有很纯粹的理论研究,也有靠近实践的研究。对于沟与桥的问题,他认为人力资源的第三方机构是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桥梁。但其实实践和理论可以类比为长江的一端两头,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目前两者之间没有看到彼此,但往前走总能汇合。杨伟国对于本次分论坛体现的学术和实践的互动与讨论表示肯定,认为论坛能够带来很多更全、更深的思考,也希望与会者都有更多收获。

本次分论坛聚焦于数智时代的组织、人才与领导力,融汇了来自学术界与实践界的视角,搭建了管理学者与实践者对话的桥梁。分论坛最后,刘松博教授再次对发表演讲的各位专家、参与分论坛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达了真挚的感谢。至此,劳动经济学会人力资源分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