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半月谈

“人力资源管理系2024年秋季学期半月谈”学术论坛第126期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1.03

2024年12月30日上午,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2024年秋季学期半月谈”学术论坛第126期讲座在求是楼347会议室圆满举办。本次讲座特邀法国里昂Emlyon商学院的王涛副教授,以“社会评价的构建动态:法国苦艾酒的历史案例”为题,深入探讨社会评价建构过程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及其角色转换的研究成果。此次论坛由陈雯讲师主持,骆南峰副教授、李海蓉副教授、毛凯贤讲师、冯雯讲师、王亚婷讲师等学院教师,来自本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生,以及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社科院、米兰理工大学、麦吉尔大学等校的二十多位师生共同参与,就该学术议题展开探讨。

在讲座中,王涛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他以苦艾酒这一经济商品为切入点,回顾了其在19世纪法国的流行与20世纪初遭受禁令和污名化的历史变迁。研究以关系型污名化及“替罪羊”现象为理论基础,聚焦社会群体如何通过特定行动推动特定对象成为“替罪羊”,以转移风险并维系自身地位。与以往更多关注污名应对和管理的研究不同,该研究将视角前移,聚焦于污名化的动态建构过程。

在详细阐述中,王涛副教授揭示了苦艾酒在法国被污名化的机制,提出了“积累、扩展与强化”循环演进的理论模型,深入剖析了苦艾酒如何从一种广受欢迎的饮品转变为社会污名的过程。这一研究为理解社会评价建构和演变的复杂动态提供了新颖的理论视角。

在问答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多个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包括污名化的具体内涵与社会功能、价值衡量中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的选择,以及遭受污名化群体的应对策略等。王涛副教授不仅解答了相关学术问题,还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质性研究投稿与发表的宝贵建议。他强调,构建学术文章需要综合多种理论视角,以回应潜在质疑;同时,在编码过程中需保持理论相关性,避免无关内容干扰研究主线。这些经验为参会师生提供了实践指导和研究启发。

本次讲座进一步拓宽了与会师生对质性研究在组织理论领域应用的理解,特别是基于历史事件与材料的研究方法,为探索社会评价建构机制的复杂动态提供了新的启示。同时,讲座为学院师生与国际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桥梁,深化了跨文化研究视野的拓展,为提升学院研究质量、推动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