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劳关天下”系列学术讲座
2024年3月2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主办,劳动关系学系承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关天下”系列讲座第二十三讲暨“全球劳动治理”专题讲座第一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347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国际劳工组织(ILO)的首席宏观经济学家Ekkehard Ernst博士以“Tomorrow and Work: The Age of Shortages”为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与邹先强讲师担任评议人,劳动人事学院黄伟副教授、王天宇副教授、汪建华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甫希副教授,我院校友、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王瀛特别副研究员,以及20余名我院学生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劳动关系系主任张皓副教授主持会议。
Ekkehard Ernst以后疫情时代宏观就业市场劳动力供给短缺与经济增速放缓并存的悖论引入对劳动力供给短缺及其影响的讨论。Ernst博士分析了造成劳动力短缺的三种原因及其可能对企业、国家与全球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指出劳动力短缺与平均工作时长下降的水平在不同国家与产业中存在差异。他从性别、年龄、产业等维度阐释了导致劳动力短缺与工作实践下降的具体原因,进而指出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工资增长、增进工作流动性、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产力等方面存在失灵问题。最后,Ernst博士提出了明确分析技能需求、搭建培训支持体系与建立移民管理系统三种复苏劳动力市场活力的政策建议。
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对Ernst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做出精彩点评。他认可劳动力供需与技能错配是当前宏观就业市场面临的严峻问题,并随之提出如何建设更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与能力测评标准的问题。此外,赵忠教授还就疫情时期各国的管控政策造成的就业、供应链流通和全球化趋势放缓问题,AI技术应用加剧不平等的潜在隐患等问题与Ernst博士进行了深入探讨。Ernst博士分别从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的具体步骤、疫情导致的封锁与管控的暂时性以及国际投资的复苏等角度分别进行了回应。
劳动人事学院邹先强助理教授也做出精彩评议,他肯定了后疫情时代的就业短缺对宏观劳动力市场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与Ernst博士就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在改善劳动者工作安全水平、增加心理压力负担,以及AI技术应用在不同国家的差异作用等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在交流环节,劳动人事学院黄伟副教授从职业待遇水平与劳动者的主观就业偏好的角度指出了认识劳动力供给短缺问题的新路径,并与Ernst博士就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本质、劳动者对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的重新安排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甫希副教授结合劳动者普遍面临的职业发展陷阱以及AI技术广泛应用的浪潮,提出如何顺应随时代发展而变迁的就业市场技能需求的问题。对此,Ernst博士指出关键在于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两人就AI技术应用引起的工会等产业组织的反应与行动进行了讨论。
劳动人事学院张皓副教授结合国际劳务移民的具体案例以及当前复杂的国际宏观政治经济局势,提出当前全球劳动力流动以及全球化进程是否因逆全球化的浪潮而放缓的问题,并就不同国家与政府对新技术应用的规制与态度,以及不同的政策态度和管制措施如何影响技术发展进程同Ernst博士进行了深入探讨。
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作总结发言。他首先感谢Ekkehard Ernst博士对后疫情时代宏观就业市场提纲挈领的分析,为参会师生带来了重要收获。赵忠教授向Ernst博士介绍了劳动人事学院即将开办的“全球劳动治理”实验班项目,希望以本次交流为契机深化与ILO在学术交流、联合培养与人才输送等多方面的合作关系。对此,Ekkehard Ernst博士表示,期待ILO与劳动人事学院的关系持续深化,在各方面保持良好合作,并对实验班项目与学生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表达了美好祝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明确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而在跨国劳动、用工和就业领域开展全球化的治理合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支撑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劳动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为“走出去”和“走进来”的跨国企业提供雇佣实践指导,以改善劳动条件、促进全球经贸合作和互利融通为目标,培育在不同政治经济情境下开展劳动领域的跨国沟通与合作的人才队伍、科研能力和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聚力建设“全球劳动治理”品牌工程,除了同我校法学院联合举办的全球劳动治理(法学-劳动关系)实验班项目之外,正在筹建中的全球劳动治理研究中心未来将作为一个重要平台,支撑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
图文:刘凌华 审核:张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