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就业论坛

“中国新就业论坛”首届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16.11.30

image.png

11月20日,“中国新就业论坛”(China New Work-Employment Forum)首届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中国新就业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阿里研究院、劳动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首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大-罗格斯全球雇佣与工作研究中心、滴滴出行、智联招聘集团、58同城集团、小猪短租、海尔集团以及科锐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提出倡议发起,邀请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和行业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共同组建的公益性论坛。首届论坛由劳动人事学院和阿里研究院共同承办,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促进会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13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教授主持了上午的论坛。在论坛成立大会上,劳动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阿里研究院副院长游五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院长、首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院长,分别代表发起单位的研究机构、企业和高校对大会的成立做了致辞。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聂生奎司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张莹副司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莫荣所长、中国就业促进会李春晖秘书长和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孙中震处长围绕“新经济、新就业和劳动关系新变化”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聂生奎司长热烈祝贺“中国新就业论坛”成立。他认为劳动关系是检验就业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国家就业好不好,除了一系列统计数据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劳动关系上,所以还需要从劳动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就业的问题。他认为,目前整个国家的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没有出现恶性的变化。明年的劳动关系到底会怎么样?他认为是“稳中有忧”。“忧“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化解产能过剩仍然是劳动关系的一个爆发点;第二,经济下行压力,过去一些陈旧性的劳动关系矛盾,老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释放和解决;经济下行压力造成新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建筑业拖欠工资仍然是劳动关系的主体问题,占劳动关系矛盾,无论是仲裁还是劳动监察的百分之七八十,这样的矛盾化解了劳动关系基本上没有大的风险。第三,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劳动关系矛盾。很多劳动关系无法确定,用传统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无法涵盖。最后,他指出,无论是研究新经济还是研究劳动关系,必须在中国特色的条件下来进行研究。解释中国的现象必须与中国国情对应,无论是新经济还是劳动关系,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到新的“无人区”,也就是研究的“无人区”,我们遇到这么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把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包括新就业形势下研究透彻,这样才有可能在世界上做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

张莹副司长首先对这次论坛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她认为,新经济新就业有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不可预知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劳动世界的变化可能也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新就业到底是什么?它会带来什么?政府如何去应对?这些都是未知和未解的迷题。从现有的分析来看,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第一,就业机会创造效益和挤出风险并存的问题;第二,就业结构优化效益与人力资源素质无法适应的矛盾;第三,就业方式多元化与传统的管理单一模式之间的风险并存问题。面对新经济和新就业有很多问题,我们也在寻找答案。促进新经济和新就业持续健康发展首要的任务是保持市场作用,因为原生动力来自于市场,这方面需要发挥劳动者和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始性。政府会持续关注并积极开展研究,并在这个领域中有所作为,在促进就业创业、强化劳动关系等方面不断完善政府的措施。我们的方向是希望在经济转型中实现就业转型,最终通过就业转型助力经济转型。

莫荣所长在祝贺论坛召开的同时,也表示筹建中国新就业论坛是一件重要并意义深远的事情。他认为,新就业不仅仅是中国的事情,全世界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国际劳工组织和欧美国家同样重视对新就业的研究与探索。新的就业形势跟社会经济发展尤其与技术的变革有着重大的关联。他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技术加范式的革命,技术变革不仅带来生产组织的变化,而且在技术变革之后,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更趋向于扁平化、垂直化、互联网化和信息化。很多传统的就业形态会消失,而新的就业方式会出现。这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关系该如何调整?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入研究。

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孙中震处长和中国就业促进会李春晖秘书长对大会的成立都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分别从技术革新、就业模式变革以及用工模式变化等当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孙中震处长认为,新经济新就业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迭代性、创新性、改善性。迭代性是从产业演变的角度来看的,随着产业的逐渐发展,它逐步将实现对产业的迭代,在此过程中既对传统的行业有挤压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新增了就业的机会。创新性是指技术创新的方式下带来了很多新兴的就业机会。改善性是指技术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也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从新就业质量角度来看,就业质量将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提升。但新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也将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冲击,面对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变动,孙中震处长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做好工作:第一,坚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第二,加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设,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第三,坚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衔接,培育更强的市场主体,同时加强市场环境的培育。

在此次论坛上,企业和研究机构也从分别不同角度对新经济、新就业和新型组织关系做了主题报告。智联招聘集团市场总监李强、阿里研究院就业研究总负责人郝建彬、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主管宋莎、58集团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姚明、小猪短租副总裁潘采夫、科锐国际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郑洁以及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经理李舒等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杨伟国院长做了题为“工作市场正在发生的‘未来革命’”的主题报告。他对目前工作市场发生的变化概括出了四个不同类型,同时也是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工作市场从集中化到分布式的变化;第二个阶段是从劳动关系到工作关系的转型,第三个阶段从组织关系到合作关系革命;第四个阶段是从机器人到人机协同的转变。最后他对这四个阶段背后的发展内在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全球化、市场竞争、市场化、技术发展和个人意识的变化,这些综合性因素的变化是内部变革的根本动因。在这些变革背后,交易成本大幅下降甚至降为零,交易成本的下降无论对个人、对组织,还是对市场,效率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所以政府和政策需要积极面对这些变化,需要顺势变革政策框架与工具。在此次论坛上,劳动人事学院吴清军副教授代表课题组(组长:杨伟国,组员:吴清军、张成刚、王琦)也做了题为“网约车司机大数据分析与灵活就业研究”的主题报告。

最后,杨伟国院长对全天的会议进行了总结。他代表劳动人事学院和论坛发起单位对参会的专家、学者及嘉宾表示深深的感谢,希望学院在将来的工作中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也希望学院的数据和研究资源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促进未来劳动和就业领域研究的深化。中国新就业论坛目前由13家机构倡议发起,他希望以后吸引更多高校、研究机构和更多的优秀企业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