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国中老年人就业与民生报告(2025)》发布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14

2025年10月11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中老年人就业与民生报告(2025)》发布会在求是楼347顺利召开。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老年人就业与民生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本次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副院长邹先强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院长赵忠首先致开幕辞,强调了中老年人就业与民生研究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图 1赵忠院长开幕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副院长刘凯发布了《中国中老年人就业与民生报告(2025)》。该报告聚焦45-64岁中老年人就业与延迟退休问题,基于2024年10-11月回收的3001份有效问卷展开分析。报告梳理了国内外延迟退休政策与相关研究,并基于调查分析中老年人就业现状、对延迟退休政策的态度及影响其退休后继续工作意愿的关键因素。报告指出,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经济因素是影响中老年人退休后继续工作意愿的核心因素,家庭照料压力和社会偏见则构成制约因素。基于此,报告提出建立技能提升培训体系、加强健康保障、优化养老金激励机制、推广灵活就业、营造老年友好社会氛围等政策建议。

图 2刘凯教授发布报告

报告发布后,各位专家围绕报告内容开展圆桌讨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赖德胜充分肯定了报告的价值,指出其紧扣国家需求、回应社会关切。他提出几点建议与思考:家庭结构与生育变化对中老年人就业意愿存在双向影响;当前制度存在阻碍,包括部分地区限制超60岁农民工就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后就业限制多以及保险衔接不畅等;建议建立老年就业指导中心,完善服务体系,推动政社协同构建老年友好型就业环境。

图 3赖德胜教授发言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咨询部部长王钦池指出报告概念界定科学、文献工作扎实。他建议,可关注延迟退休政策对临近退休群体消费心理的影响,对比国际案例分析中国特色。同时,可进一步结合生育支持政策,缓解老年人照料压力,平衡家庭与就业关系。

图 4王钦池研究员发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施新政认为报告对应对中国老龄化挑战意义重大。他提出,调查年龄范围可适当扩展至64岁以上,以获取更全面的退休后再就业信息;建议结合宏观经济背景,分析老年人与青年人就业关系,同时关注科技进步对中老年人就业的影响;以及可探索开展追踪研究,追踪中老年人就业意愿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图 5施新政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邢春冰表示,报告对国际经验梳理清晰、调查数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他建议,一是可通过权重调整等方式优化样本代表性,更好反映不同群体特征;二是分析中需加强性别、城乡、年龄分层研究,如男女退休年龄差异、城乡中老年人就业与养老差异、不同年龄段培训意愿差异等;三是结合技术进步背景,探讨中老年人与青年人就业的互补性,挖掘中老年人经验优势的价值。

图 6邢春冰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婷从人口健康视角出发,建议进一步区分制度性延迟退休与退休后再就业的影响因素;细化职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地位分析,纳入流动人口等维度;强调中老年人面临 “上有老下有小” 的双重照料压力,需结合托育、养老服务体系改革,研究政策联动效应;同时呼吁关注企业对老年人就业的需求与态度,探索技术冲击下中国中老年人就业结构的新变化。

图 7李婷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系主任赵丽秋指出,可加强对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的动机阐释,明确其对政策设计的具体启示;结合长期数据,展示老年人就业率的趋势变化,对比就业意愿与实际就业行为差异;挖掘家庭结构变化对老年人经济支持与就业意愿的影响,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与就业机会的平衡,同时推进工作场所适老化改造与中老年人数字技能提升。

图 8赵丽秋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刘宏建议增加中老年人对延迟退休政策的预期调查,如对政策合理性的认知、退休年龄选择倾向等;分部门、分群体分析就业意愿差异,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政策,如为低收入群体提高养老金待遇,为高知群体搭建自我价值实现平台。

图 9刘宏教授发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石智雷分享了湖北百姓生育调查、老龄调查的经验,建议可探索区域联盟调查模式,整合多地资源扩大样本规模,丰富调查维度;提出“调查员驱动网络调查” 模式,通过精准抽样、分阶段访谈、质量监测等方式提升网络调查数据质量,为中老年人就业研究提供更全面、精准的支撑。

图 10石智雷教授发言

会议最后,各位到场专家教授共同合影留念。《中国中老年人就业与民生报告(2025)》发布会圆满结束。此次发布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发布了中老年人就业与民生研究成果,更搭建了学术交流与政策研讨的平台,为后续中老年人就业民生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助力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民生目标。

图11各位专家合影留念

图  郑曼俐

文  王一鑫

审核  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