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05

2025年4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2025年一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在劳动人事学院成功举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副司长吴珊、教育部学生司就业政策协调处副处长张致铭、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金秀敏副主任等政府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智联招聘集团、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58同城等公司专家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教授,经济学院雷达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丁大建、耿林、陈轩研究员等2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曾湘泉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

在主题报告阶段,耿林作了题为《2025年第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基于智联招聘网络大数据》的主题报告。报告首先分析了2025年第一季度整体就业形势,基于此对2025年第二季度就业形势展开预测,并分行业和职业、分地区和城市、分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展开了更为详尽的就业情况分析。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CIER指数环比同比均下降,预计2025年二季度CIER指数将低于一季度,且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分行业看,本季度不同行业间求职竞争极化程度有所扩大。专业服务/咨询、娱乐/体育/休闲、中介服务等行业求职竞争程度相对较小。分职业看,本季度求职竞争程度较低的职业有技工/操作工、影视/媒体/出版/印刷、烹饪/料理/食品研发等,求职竞争程度较高的职业为IT管理/项目协调、高级管理、信托/担保/拍卖/典当等。分地区看,各地区求职竞争程度同环比均上升,中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依次递增。分城市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二线城市相对相对较低,部分北方城市相对较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报告了《2025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分析》。报告首先对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调整进行说明,一是应届生求职供给计算口径由2年内调整为1年,二是分项的CIER指数由需求/供给调整为供给/需求,将其改为求职者的竞争程度。报告认为,本季度CIER指数同环比均有下降。分月度来看,各月的CIER指数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分行业看,本季度高校毕业生需求占比最多的行业分别是专业服务/咨询/财会、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技术/半导体、电气/电力/水利、教育/培训/院校;供给占比最多行业分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计算机软件、快速消费品。分区域看,本季度东部地区求职竞争程度相对较高,其次为西部和东北,再次为中部。分经济圈来看,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的竞争程度同环比均有所上升。分城市等级来看,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竞争程度相对较高,其次是二线,而三线城市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分企业规模和性质来看,本季度中型企业就业竞争程度相对较高,其次是为微型和小型企业,再次为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竞争程度相对较高,其次为外商独资企业,再次为上市公司企业。另外,报告还分析了中美对等关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报告建议要利用毕业季开展岗位挖潜,进一步挖掘和激发战略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用人需求。要建立就业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关注和评估政策干预、行业结构调整、中美贸易等外部突发冲击等对企业招聘需求的影响。此外,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定期发布岗位空缺和就业竞争情况,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等。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光报告了《苏州工业园区2025年一季度人力资源情况》。该报告依托园区“2+4+1”产业体系和最新“623”产业体系,对园区内2260家50人及以上用工企业的“白领”岗位需求以及145家500人及以上用工企业的“一线”岗位需求进行动态监测,深入挖掘了就业市场需求特征。报告显示,针对“白领”岗位,企业活跃度及岗位需求整体延续下降态势,但环比降幅有所缩窄。分员工规模来看,超大型企业招聘活跃度稳健,中小微企业普遍下行。“2+4+1”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绿色产业招聘活跃度环比上升,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三大新兴产业需求岗位数量环比攀升。从工作年限来看,5年及以上经验岗位需求占比近半,连续三季度上涨,资深人才需求攀升。从学历和专业来看,企业以本科学历需求为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的需求热度较高。“一线”岗位动态监测表明,第一季度企业用工规模同环比有所下降,企业招聘需求有下降趋势,劳动力市场整体处于供需平衡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雷达作了题为《关税大棒与MAGA目标:深挖特朗普政策的逻辑脉络》的报告。一是特朗普当选背景,二是MAGA的内核,三是关税大棒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四是中国的应对政策。

在主题发言和自由交流阶段,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2025年第一季度就业形势进行了深入研讨。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补充分析一季度就业形势称:一方面,新技术与新就业形态催生积极增长点,如服务业关联岗位需求上升、制造业升级拉动技术人才需求;但技术迭代也导致普通技工需求收缩,需警惕“机器代人”趋势。另一方面,他分析了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数据显示,从二月初美国宣布加征关税,至四月初,外贸依存度高的行业(耐用消费品、半导体、加工制造等)及珠三角城市(佛山、广州)受到一定影响,但从4月中起相关行业表现均好转,也充分显示出了中国企业的韧性及适应性。目前企业出海业务同比需求增长14%。就业市场呈现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格局。

58同城副总裁周迎梅结合平台数据进行了介绍。她指出,一季度亮点集中在物流科技与即时零售领域,零售业需求增长带动运力等用工链条需求扩张,除了即时配送、快递货运、仓配外也催生了无人车无人机等智能产业人机协作类产业链配套岗位需求。

会议最后,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总结指出:当前就业市场景气指数走弱主要原因还在于劳动力需求不足。他认为,除了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力度,国内制造业全日制企业普遍存在员工工时偏长、小时工资偏低,特别是2018年后社保缴费从人社改为税务后,缴费基数变动导致企业准固定成本上升,进而对招聘需求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角度,深入开展就业相关政策的科学评估应提上议事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