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时代人才强国论坛2024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2.21

12月20日,以“深化一体改革 激发人才活力”为主题的新时代人才强国论坛2024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与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嘉宾们围绕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展开研讨,着力打造人才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品牌。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何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陆建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原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局长牛伟宏;北京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贺泳江等出席论坛。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朱信凯主持。

林尚立指出,本届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双方战略合作、扎实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的积极行动。我们要坚定政治方向,深刻领会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不断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人才理论体系;聚焦改革创新,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汇聚起系统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力量;强化育人育才,奋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和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深化全面合作,广泛凝聚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回答好“人才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这一时代之问,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人才力量!

何宪就“新时代科技人才管理:松绑与赋能”进行深入阐释。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松绑,已成为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议题。要科学认识当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在自由探索、科研管理、创新创业、人才流动、工资激励等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一是全力打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最大限度释放科技人员的潜力和创造力;二是切实营造开放宽容的学术氛围,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科技交流活动;三是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绩效考核办法,给予科技人才自由探索与大胆创新的自主权;四是逐步形成稳定合理的待遇保障,强化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五是着力构造灵活健全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朱信凯常务副校长主持了开幕式。

在主旨发言环节,陆建华,牛伟宏,清华大学企业家协会北京分会会长、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姚颂先后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陈姚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陆建华围绕“新时代如何助力人才成长”这一议题作了主旨发言。他从人才现状、成长规律、青年人才及领军人才等四个方面出发剖析了我国人才发展现状与挑战。陆建华表示,当前我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面向未来,要着力创建青年科技人才的“练兵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活力,多措并举推动领军人才培育工作。

原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局长牛伟宏就“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主旨发言。他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有效举措。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福祉。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多方协同抓好改革任务落实,为人才提供自由施展才华的舞台。

清华大学企业家协会北京分会会长、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姚颂从自己的创业经历出发,围绕“从科学家到创业家”主题作主旨发言。他表示,强化科技创业氛围,要协同发挥多方作用,贯穿人才培养全流程。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要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创业者,亟需转变思维和实践模式,学会从“单一指标”走向“全面评价”,从垂直领域专家走向管理运营“多面手”,尝试将探索科学问题转变为解决技术和工程问题。相信未来中国一定能够营造和培育出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创业生态,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中国的科技创业人才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助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让中国在未来引领世界科技发展。

在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苏中兴代表课题组发布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在深入学习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重要精神的基础上,构建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指数,这一指数由人才培养能力、人才环境吸引力、人才规模与质量、人才创新与产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等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诸多三级指标组成。研究报告指出,自2013年以来,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指数持续上升,其中人才创新与产出指数的增长最为显著,主要是得益于我国的专利授权量、国际科技论文收录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的快速增长。从区域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的人才强国区域竞争力指数位列全国前五。研究报告还提出了加强新形势下中国全球化人才战略的系统设计、形成以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产业为依托的跨学科人才培养高地、因地制宜打造城市主题产业廊道和人才生态圈、实施颠覆性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等对策建议。

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天扬发布了《北京地区人才资源统计报告(2023)》《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24)》。《北京地区人才资源统计报告(2023)》指出,与2017年相比,2023年北京人才总量从713.8万人增长至802.9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人才效能稳步增强,人才贡献率从53.0%上升至58.1%,人才红利逐步取代人口红利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高精尖产业人才集聚效应突出,2023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人才总量达210.6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26.2%,实现了人才链与产业链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引擎作用愈发显著,2023年示范区人才总量为260.5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32.4%,形成全市人才分布的“高峰”与产业发展的“高地”。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全国人才研究智库联盟成立揭牌仪式,旨在通过联合各方智慧与资源,共同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作上午论坛总结发言。

当天下午的论坛围绕着三个重要的研讨专题而展开。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专题,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丽君作了专题演讲,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周文斌,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学校人才办副主任李育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国家治理工程学院人力资源与领导力研究所所长魏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人才学系主任陈书洁等专家学者围绕该专题展开了对话和研讨。

在“全球视野下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题,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教育科学院原副院长钟祖荣作了专题演讲,中科院科技政策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乌云其其格,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人才所副所长石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赵锴,助理教授王雪凝等专家学者围绕该专题展开了对话和研讨。

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与创新激励”专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柳学智作了专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颖,科技部人才中心研究员林芬芬,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组织与战略管理系主任潘静洲,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骆南峰,助理教授毛凯贤等专家学者围绕该专题展开了对话和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原院长曾湘泉作下午论坛的总结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学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于坤主持下午论坛。

新时代人才强国论坛2024旨在打造人才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品牌。北京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工作者代表,部分在京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共计约400人参会。通过活动,各界代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动高层次交流互鉴,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