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2025年6月16日下午,劳动人事学院在求是楼343会议室成功举办蓬“博”向上系列活动第六期“博士毕业生论文经验分享会”。三位刚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代表——陈佳颖博士、马茜博士和刘蕾博士——围绕各自的研究主题与写作过程进行了深入分享。此次分享会由王亚婷助理教授主持,五十余位博士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参与,骆南峰、陈雯和毛凯贤等教师参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互动充分,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会议伊始,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骆南峰老师简要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宗旨。他指出,本次分享旨在通过新近毕业博士生对论文全过程的经验交流,帮助在读博士生更有效地应对选题、撰写、评审等各环节所面临的实际挑战与心理压力,进一步提升学术研究能力,科学规划博士生涯。随后,在王亚婷老师的主持下,三位博士毕业生结合自身研究实践,围绕论文写作与博士阶段的学习管理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享。
首先,陈佳颖博士结合自身研究实践,系统分享了博士论文全程经验。在选题阶段,她强调应从实践观察中凝练科学问题,结合理论框架进行深化,并通过多轮师生讨论不断聚焦研究方向。针对研究中的关键挑战,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避免过早收集数据,以免因模型调整造成浪费;二是慎选论文结构,明确平行结构与递进结构的差异及其风险;三是在面对预答辩后的重点修改时,要克服写作疲劳,精准回应评审意见。关于盲审准备,她总结出四个要点:聚焦核心问题、确保子研究关联性;构建贯穿全文的理论主线;通过充分样本和多元方法展现研究深度;严格遵守格式规范,做到零差错。在博士生涯管理方面,她建议:一是预留充足写作时间,数据分析完成后至少留出两个月集中撰写;二是主动向导师与同门请教,拓展研究视角;三是正视“修改倦怠”,把重大修改视为推动研究突破的重要契机。
随后,马茜博士围绕选题创新、研究论证、写作效率与学术规范四个方面展开了分享。在选题创新方面,她强调要批判性审视现有理论,结合前沿文献识别研究空白,通过本土化工具开发体现独特学术价值。在研究论证方面,她提出“双重准则”:广泛听取意见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辩证看待外界质疑;研究设计要紧扣实际问题与理论对话,避免论文结构松散。在写作效率方面,她建议通过三种策略提升效率:一是打破完美主义,践行“先完成再优化”;二是找到写作伙伴,互相监督,保证写作进度的推进;三是采用迭代式写作与每日复盘,结合深度工作法提高专注力。在学术规范与心态建设方面,她指出要正视自我怀疑,培养学术韧性,同时善用工具规避技术性错误,重视细节把控,以保障论文质量。
刘蕾博士重点分享了构念开发类研究的核心方法论,系统梳理了此类研究的关键攻关路径。首先,在概念界定阶段,需准确锚定新构念的属性特征,明确其理论上的不可替代性,以支撑其提出的合理性与创新性。方法论层面,她强调扎根理论研究应遵循“当日访谈、当日编码”的迭代原则,以优化提纲设计、避免批量访谈带来的回溯性偏差;同时建议借鉴经典文献,熟练掌握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量表开发范式。在写作策略方面,她提出了“先大后小”的结构推进法——即优先搭建目录体系与章节框架,后续再逐步填充具体内容;她特别指出,论文目录作为外审评阅的“第一印象”,其逻辑性和清晰度至关重要,并建议讨论部分在结构安排上呈现理论深化与跃迁。最后,她指出,博士论文过程中的开题、预答辩和外审三大评审环节,实质上也是“三次重构”的宝贵契机,应以积极的学术攻坚心态,将每一次反馈转化为推动研究深化的突破口,进而有效应对写作后期的疲倦挑战。
最后,在自由交流环节,多位在读博士生踊跃发言提问,参会师生就理论框架、关键词设定和数据收集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度探讨。关于理论框架的整合问题,师生普遍认为应选择最能解释核心现象、并有效统摄各子研究的逻辑体系。在数据收集方式方面,需确保数据质量与真实性,避免使用低质量的调查平台。
本次博士毕业生论文经验分享会不仅为在读博士生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与方法指导,也搭建了一个开放、深入的学术交流平台。三位毕业生的真诚分享和多角度建议为在读博士生们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研究路径与心态调适策略,进一步营造了支持性与成长性的科研氛围。未来,劳动人事学院将继续探索多样化的学术支持机制,助力博士生在学术道路上行稳致远、持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