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湘泉
曾湘泉
曾湘泉
职称职务:教授 办公房间: 办公电话:62511934 电子邮箱:zengxq@ruc.edu.cn 所属教研室:劳动经济研究领域
(1)就业与失业测量
(2)大数据与就业市场监测
(3)平台就业
(4)人才战略及规划
(5)薪酬制度设计
教育背景
1984-1987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 博士研究生
1979-1982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室 硕士研究生
1977-1979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 本科
工作经历
2013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大华讲习教授”、杰出学者特聘教授等
2000-2014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会主席、国务院特贴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德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DAAD)高级访问学者等
1994-2000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等
1990-1994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副教授、劳动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
1987-1990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讲师
1982-1984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助教、讲师
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曾湘泉,李智,王辉.官员任期对地区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Guo, Qing., Chen, Siyu & Zeng,X.Q Does Fintech Narrow the Gender Wage Gap? Evidence from China China & World Economy [J].Volume 29, Issue 4. 2021.
曾湘泉, 中国就业市场的新变化:机遇、挑战及对策,中国经济报告, 2020(03)106-115.新华文摘(转载),2020第17期
曾湘泉,陈思宇. 工会是否改善了外来工非货币性福利,学术研究,2020第1期
Chen, L. W., Su, Z. X., & Zeng, X. Q.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HRM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6
曾湘泉.构建责任与权限相统一的公务员薪酬制度和治理体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03):135-14
曾湘泉,王辉.个人效用、教育因素和岗位特征——基于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J].学术研究,2018(03):96-105.
曾湘泉,陈力闻,杨玉梅.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曾湘泉等. 新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8期
曾湘泉,郝玉明. 公务员报酬激励影响因素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11年第6期。
曾湘泉,周禹. 薪酬激励与创新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 第5期
曾湘泉,于泳.“中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与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专著或教材
曾湘泉.大数据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年10月第1版.
Zeng, X. Q., Chen, L. W., & Su, Z. X. "The evolu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 traditions, reforms and developments." Chapters (2014): 92-122, in Kaufman, Bruce E., e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ross Nations: Unity and Diversit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4.
曾湘泉等,数字文化产业就业创造机制及数量估计,研究报告,2019年
曾湘泉等.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
曾湘泉,薪酬:宏观、微观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版
曾湘泉等,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曾湘泉等,总报酬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曾湘泉等,双转型背景下的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曾湘泉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我国就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曾湘泉,周禹.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创新的理论、实践与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曾湘泉等,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曾湘泉等,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学术交流
2020年12月8日,应邀出席国际劳工组织(ILO)北京局举办“平台就业的机遇和挑战”论坛,发表“平台经济如何实施劳工权益保护”演讲。
2020年12月4日,应邀出席国际雇佣与劳动关系协会(ILERA)亚洲会议(菲律宾,网络会议),做大会报告“中国就业市场的新变化:挑战、机遇与对策”。
2019年11月16日,应邀出席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的“中国人才研究会工资福利专委会2019年会”,并以“构建责任与权限相统一的公务员薪酬制度和治理体系” 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2020年,应邀为人大国发院国家高端智库“名家论坛”,以“中国就业市场的新变化:机遇、挑战及对策”为题,发表演讲。
2018年10月25日至27日,应邀出席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召开的“未来的工作是怎样?”为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与加拿大魁北克省前劳工部副部长Roger Lecourt共同主持了中国劳动关系分论坛。
2017年4月13日,应邀出席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举办的“培育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增长新动能”高层研讨会,以“海克曼方程、金字塔模型及教育与培训改革”为题,就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关系问题发表演讲。
2016年11月1日至3日,应邀出席在京举办的 “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第9届亚洲会议”,担任大会副主席主持大会论坛,并以“变化中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挑战、趋势及展望”为题发表演讲。
2015年9月7日-11日,应邀出席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第17届国际劳动和雇佣关系协会全球大会,作为中国大陆首位代表成功入选国际执委。
2015年7月3-6日,出席在法国普罗旺省埃里克斯市由法国经济学家俱乐部举办的年会论坛,并应邀在“工业革命创造了社会进步吗?”第三分论坛,以“新技术革命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为题发表演讲。
2014年4月18日-20日,应邀出席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哈佛中国论坛”,主持“中国城镇化的风险与机遇”分论坛,并以“中国新型城镇化挑战与策略”为题发表演讲。
2013年12月2-3日,出席由人社部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举办的“工资支付保障立法国际研讨会”,应邀就工资支付保障立法框架思路进行点评。
2013年11月4-5日参加由国际劳工组织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就业政策实施、协调及评价成果研讨会”,介绍由ILO资助、本人主持完成的“中国的就业政策实施、协调和评价机制”的研究成果。
2013年10月25日至27日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CIER)和德国劳动研究所(IZA)共同举办的“第五届CIER/IZA劳动经济学学术研讨会”。
2013年10月14日,出席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产业与劳动关系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
2013年10月8日,参加由全国总工会举办的“中美劳动关系和劳动力市场发展圆桌会”,并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和对策”为题发言。
2013年4月25日,应邀出席了由全国总工会和ILO在云南昆明共同举办的经济开发区工会工作国际研讨会,介绍由ILO资助,本人主持完成的国别报告”Export processing zones in China : a survey report and a case study”
2012年8月30日,应邀出席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并在“青年就业与劳动世界”专题会上以“双转型下的中国就业能力提升战略”为题发言。
2012年7月23日,作为首位中国学者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发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机遇、挑战及对策”主题演讲。
2012年7月20和21日,出席在德国波恩德国劳动研究所(IZA)召开的“第四届CIER/IZA劳动经济学学术研讨会”。
2012年7月2日,出席在美国费城召开的第二届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以“中国的劳动科学”为题发表演讲。
2012年7月2日,出席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学会2012世界大会,代表中国劳动学会签署中国劳动学会加入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学会备忘录,并应邀发表演讲。
2012年6月25—26日,出席由中国人民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芝加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家庭与劳动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
2010年10月8日-9日,应邀赴德国波恩出席由中国就业研究所(CIER)和德国劳动研究所(IZA)联合主办的“第二届CIER/IZA劳动经济学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2010年7月24日,出席由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CMRC)主办的“中国经济观察(CEO)”第22次报告会,并就“对当前就业市场变化的几点认识和思考”为题发表演讲。
2010年6月12日至13日,参加第十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的特色论坛之一的“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与参加全球劳动科学论坛的院长或负责人共同签署“北京宣言”。
2010年6月12日,主持第十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发布《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双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就业能力提升研究》报告。
2009年12月14-15日,应邀出席 “中欧经济复苏、就业促进、新技能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并就“双转型下的中国就业能力提升战略”发表主题演讲。
2009年9月18日,参加由中国就业研究所(CIER)和德国劳动研究所(IZA)联合主办的“劳动力市场与政府政策暨首届CIER/IZA劳动经济学学术研讨会”。
2009年3月2-3日,应邀出席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中国-加拿大公务员考核评价国际研讨会”并作发言。
2008-11月30日-12月1日,曾湘泉教授应邀出席在德国波恩举办的“德国劳动研究所(IZA) 成立十周年暨劳动经济学前沿研讨会”。
2006年1月6-8日,出席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58届美国雇佣与劳动关系年会。并就“竞争与规制双重任务: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工作时间”发表演讲。
2005年12月3-4日,出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国际研讨会”,就“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体系构建”发表主题报告。
2005年11月16-18日,应邀出席在日本千叶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人力资源开发会议“青年就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并就“青年就业我国就业研究的战略重点”发表演讲。
2003年9月7—12日在柏林参加“第13届国际产业关系学会大会”,以“中国的灵活就业的理论、实践和政策研究”为题发表演讲。
2001年8月,应邀参加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61届世界管理学年会,发表“当前中国企业的员工关系”的研究论文。
1992年12月,参加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办的“中国大陆经济改革研讨会”,就中国“大陆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前景展望”发表演讲,并获特别奖。
1990年,参加在白俄罗斯明斯克举办的“经济核算与劳动效益”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中国的工资改革及效果分析”论文。
社会服务
2003年3月28日曾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就“世界就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就业政策研究”进行专题讲解
2017年1月13日参加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修订稿)》座谈会,对就业问题发表意见和提供政策建议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工资福利专委会会长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
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会长
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
清华大学未来教育与评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2010-2020)
国际雇佣与劳动关系协会(ILERA)执委(2015-2020)
德国劳动研究所(IZA)研究员
获奖情况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获第八届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大数据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奖
2019年,Internet Use and the Wage Gap Between Urban Workers and Migrant Workers: Evidence from CGSS Data 获中国人才研究会工资福利年会特等奖
2010年,周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多模式兼容的有效性研究——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差异化视角的实证检验》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本人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证书
2010年,荣获第六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2009年,苏中兴《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内容与机制——基于中国背景的研究》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本人获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证书。
2009年,《博学.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丛书(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8年,《博学.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丛书(教材)》获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8年,《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7年,唐曠《职业空缺的理论回顾、数据测量及决定因素——来自劳动力需求角度的就业测量研究》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本人获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证书
2006年,《教育部部机关司局长胜任力模型及评价体系研究》获国家人事部第五次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6年,《构建新世纪现代人才管理体制----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获第五届全国人事科研成果评审获奖名单--一等奖。
2004年,《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获国家人事部第五次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6年,“自费读研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实证调查研究”获“第9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研究作品”特等奖。本人荣获国家教育部和团中央颁发的“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励称号。
2006年,《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及改革基本思路课题研究报告》获国家人事部第四次全国人事人才科学研究一等奖。
1992年,《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资机制——对中国工资问题的宏观动态考察》(博士论文)获中国劳动学会“10年改革成果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