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发言
3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师、我国劳动科学领域著名专家曾湘泉教授应邀来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为劳经系的本硕博同学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课堂。本次课堂由劳动经济学院何勤教授主持,来自学院近50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以及青年教师线下聆听讲座并参与积极讨论。
曾湘泉以《文献阅读与研究设计——做好研究工作的思考》为题,围绕“4种研究能力”、“3个前提条件”、“2个组成部分”等话题,详尽地讲解了作为研究者应当如何界定研究问题、进行文献阅读与管理以及做好研究设计等内容。在他幽默生动地讲授下,课堂深入浅出,一些枯燥的研究方法论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一、研究人员具备的4种研究能力
曾湘泉首先通过自身的研究经历向大家分享了研究人员应当具备的4种能力。第一,文献检索、阅读、整理和总结或综述的能力;第二,发现并聚焦问题,撰写研究设计的能力;第三,运用定量和定性、理论和经验研究方法的能力;第四,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他强调,报告的撰写是研究设计的呈现,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正规的写作训练课程,许多海外学校的学术写作课程是研究生的必选课;另一方面来源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锻炼与培养,这是研究者在日常研究过程中应当着重刻意练习的内容。
二、研究问题提出的3个前提条件
其次,曾湘泉就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什么是研究问题?”进行了现场提问,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回答“研究问题是已知、认识到的与需要的或希望知道的、认识的之间的差异(GAP)。”此外,提出研究问题之前,研究者首先应当问三个是否“是否是研究问题?”、“是否是前人研究过的问题?”、“研究问题是否有价值和意义?”,通过3个问题的提问,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研究问题的3个条件。
三、研究设计重要的2个组成部分
在研究设计部分,曾湘泉就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2个重点内容进行了详尽介绍。研究目标即是获得关于研究问题的知识、信息或目的,在进行对策研究时,可能包括对策和建议。老师特别强调,研究设计的关键在于研究内容,而这是硕博论文中常常被忽略的部分。通过对优秀博士论文的案例讲解和介绍,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研究内容是对研究任务的具体展现,它代表了研究工作展开的任务量和深入程度,是学位论文中评审老师会着重了解的部分。
最后,曾湘泉对在场师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持续了3个小时的学术盛宴就此结束,而学术传承、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刚刚拉开帷幕,劳动经济学院劳经系的老师们将以此活动为契机,积极寻求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为同学们开拓研究视角、提升研究能力而努力,不断奋进一流学科建设。
文章来源:“劳经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