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劳动关系系列讲座《市场化进程中的工会研究》在求是楼0221举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院长闻效仪教授为本次讲座主讲嘉宾,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助理教授张皓也应邀前来评议。应部分京外研究者的要求,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非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上海大学等多个院校、约50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闻效仪教授首先对国内工会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之争进行了评述,他基本赞同游正林教授在《想象中的工会作用》一文中的看法,认为定量的工会研究论文多是带着对西方工会的想象来分析中国工会,并不了解现实世界的运行逻辑。迄今为止,对于中国工会的经典研究,基本都是质性研究。
在理论视野上,闻效仪教授认为当前工会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宏观结构解释路径,过于强调国家与工会的统合框架,忽视了工会的自主行动能力和中微观层面的差异。
基于其长期的研究积淀,闻效仪教授将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0年代),工会主要是结构外的行动者;第二个阶段(1990年至2010年),工会主要作为结构内行动者,推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并以向地方党政“借力”的方式实现“社会化维权”;第三个阶段(2010年后),面临各类**件和工人组织化诉求,工会更多发挥代表党统合工人阶级的职能,具体包括发展小三级工会组织、打造职业化工会干部队伍、主动参与**件处置等方式。
闻效仪教授结合其十余年来在工会实践中的参与历程和研究经验,进一步从如下三个方面分享了其研究心得:国家进入还是工人进入,研究进入还是身份进入,短期进入还是长期进入。
张皓老师对闻效仪教授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予以高度评价,并认为其影响力早已超出象牙塔,对国家的工会改革实践亦有重要影响。这种实践与研究相互促进的作法也值得青年学者学习。当然,这种研究方式对青年学者的挑战也比较大,张皓老师也期望闻教授能进一步给出更具体的操作性经验。
其他与会师生就企业工会角色、新经济中的工会发展路径等议题与闻效仪教授进行切磋讨论。整个讲座研讨紧凑、高效,氛围轻松。与会者亦以热烈的掌声回报闻效仪教授的精彩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