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风采

印刻 | 劳辩:情以筑家,青蓝相生 发布时间:2021.12.28

“劳辩给你带来了什么?”

“我觉得劳辩给我带来了热爱的力量和‘胡来’的底气。”

“如果说大学是一趟崭新且未知的旅程,劳辩应当是沿途允我暂歇的温室,更是促我深入思辨、继续前行的动力。”

“劳辩,是一群人的辩论,更是辩论的一群人。它带给我不断训练思维与表达的机会,也给予我坚定的信心与温暖的支撑。”

万种情感交汇之处

劳辩给辩手们带来了无数珍贵的情感,这些情感是热爱,是快乐,是责任感,它们滚烫而纯粹,从心底涌过,留下永久的痕迹和心灵的触动。

对辩论的热爱,让辩手们相聚在劳辩。这份热爱,也许可以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我喜欢的是辩论的那份思辩”;也许说不清道不明,但不可磨灭,不可失去。在辩论的过程中,队员们有过灰心丧气,也会自我怀疑,也曾迷茫焦虑,但这些绝不会淹没了那份热爱,反而让这份热爱在磨砺中更加透彻与坚固。

“快乐是最重要的。”劳辩队员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份快乐既是与志趣相投之人共享辩论的畅快,亦是自己的各种观点被理解与接纳的欣喜。

这份快乐,在和队友们直至凌晨的忘我讨论中,在偶尔“浪费时间”的谈天说地里,在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中,这份快乐也在“道不合”的“志相同”中。一群为辩论而痴的人聚在一起,尽管大家有着不同的心证和价值导向,但队员们的各种观点都能被认真倾听。哪怕是没有完全经过理性检验的观点,哪怕是看起来没那么入流的思想,在夜晚咖啡厅的灯光下,都找到了归属。思想的碰撞带来灵魂的交融与共鸣,这种被认同与理解的快乐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热爱与快乐让不同年级的劳辩队员汇聚于此,相识相知,对于这个劳辩这个大家庭,他们心中更沉淀了一份厚重的责任感。

这份责任感沸腾在赛前竭尽全力的准备中。为了在辩论赛上有出色的表现,劳辩队员们托起过无数个凌晨三四点的月亮,他们在讨论桌上绞尽脑汁,将每一个定义反复商讨,对每一个论点不断推敲。辩论赛上的每一次“语出惊人”的背后,都是沉甸甸的付出。

这份责任感也沸腾在每一场辩论赛上。在辩论赛上,劳辩队员们身着正装,挺身而立,面向对方辩手,面对评委,面对观众,说出“携劳动人事学院辩论队问候在场各位”。这时,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血液中滚烫至沸腾。

这份责任感同样沸腾在每一次紧急关头的全力奔赴中。劳辩队员毛新喻曾谈到这样一次经历:临近一场校赛开始,队员们发现缺少了一份重要的资料。为了不耽误比赛,毛新喻当即冲去打印店打印这份资料。“我这辈子都没有跑这么快过,我在奔跑的时候甚至能听到风声。”这种为了劳辩全力奔跑的信念,来源于他们内心厚重的责任感,来源于内心深处的热忱。

对于高年级的辩手们来说,这份责任感还有另一种解读——传承的责任。劳辩队长唐馨怡说:“我很渴望把劳辩的光和热传递下去,心里会担心自己没有传好接力棒。”不论是场上还是场下,高年级辩手们都尽力做到最好,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会成为新辩手们追随和模仿的对象。而这也成为了劳辩老辩手们提升自我的动力。

热爱、快乐、责任,交织交融,滚烫沸腾,成为心底割舍不下的情感。这份情感,让劳辩队员们紧密相连,共往一段旅程,共赴一段青春,在相互扶持中,成为彼此的家人。

家一样的存在

“劳辩是家一样的存在。”被问及劳辩对于自己的意义时,劳辩队员们总会说到这一句话。

家是乘风破浪前行时的有力支撑,是队员跌跌撞撞前进的过程中,同伴给予的支持和鼓励。谈及“人文杯”时,劳辩新辩手张嘉真和韩庚霓说,在跨学院随机组队的情况下,劳辩的温暖和归属更加深刻。劳辩的老辩手一直站在他们身后,给予有力支撑。劳辩的老辩手会在讨论一筹莫展时适当地提点,会详细地教攻防的技巧,会仔细复盘、帮助他们找出不足......劳辩老辩手总是尽其所能地帮助劳辩的“新鲜血液”,促进他们的成长。韩庚霓笑着说:“我知道我背后是有人在的。”来自家的支撑,让劳辩队员们在辩论的征途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家是遮风挡雨、休整蓄力的港湾。辩途漫漫,一路上往往会遇到挫折与否定,委屈和迷茫,万幸,有队员们在身边,你永远不是孤身一人。劳辩队员蔡玥冉回忆起大二上学期的一场模辩,由于对自己发挥的不满意,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自我否定,在赛后讨论室里,她当着十几位队员的面止不住地哭了起来,“我觉得因为自己的原因,拖累了整个队伍,非常自责”。面对失利,辩论队的大家没有相互指责,而是彼此鼓励,冷静复盘。“当时冯思齐师兄没有对我有任何批评,只是默默站在我身后,把手放在我肩膀上,等我情绪冷静下来才帮我分析原因和改进的方向。”正是这种无条件的信任、支持,使劳辩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能够在经历一次次挫折后相互理解,不断前进。

家还是共聚一堂、肆意放飞的归处。劳辩的团建,是一群人的纵情欢乐。他们会去雍和宫求签;会在中秋节,共聚在教二草坪,同看一轮满月;会在圣诞时,对着一棵不及自己高的小圣诞树,许下自己的心愿;会相约在KTV里,大声K歌;会在赛后聚餐,敞开肚皮吃吃喝喝。

劳辩就是他们的家,“我们有一张‘全家福’,我们拿到这张照片时,纷纷发上朋友圈。看着朋友圈刷屏的‘全家福’,我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劳辩队员韩庚霓说到。被问及“如果没有加入劳辩,大一的生活会是怎么样”时,队长唐馨怡摇着头回答:“无法想象没有加入劳辩,因为劳辩的生活就是当时全部的生活。”

为热爱而相聚,在相聚中相依。劳辩的传奇不仅仅在于出色的成绩,更多的在于,这是一个让每位队员永远牵挂的归属地。

心心相系,代代传承

劳辩老辩手们用思辩之火点燃新辩手们心头的火种,火光交错间,更夺目的光彩迸射而出。代代劳辩队员的内心深处,跃动着同一份炽热,沸腾着同一份精神。初入劳辩,新辩手们对辩论尚是一知半解。此时,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指路人便显得尤为重要。

在劳辩,老辩手们会“一对一”或者“一对二”地带新辩手们,手把手地教他们辩论的每一个技巧和每一种方法。从赛前出论写稿,到上场比赛,到赛后复盘,再到团队聚餐,老辩手们都相伴在新辩手们身旁。他们的身影出现在阳光地带,在林茵时光,在明德楼,在水穿石,在每一个新辩手们奋战的地方。“即使师兄师姐们学业繁忙,还有其他学生工作,也依旧会陪着我们准备。我觉得特别感动,真的很感谢他们。”张嘉真说到这里时,很是动容。

一个辩手的独立和成熟,注定是一个漫长且不易的过程。为了进步,新辩手们会在阳地鏖战至凌晨,在模辩时全力以赴,在复盘时分析得失......尽管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地付出,有时却无法收获预想中甜美的果实,反而遭受现实的一击重拳。新辩手们会苦恼于“即使冥思苦想也难以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论点”,会懊悔于“即使赛前充分准备也没有在正赛上发挥理想状态”,会失落于自己面对跨院对手强大攻势时的节节溃败,他们心头会盘旋着许多的“明明我可以......”和“如果我当初......”。面对这些,新辩手们难免会丧失信心,甚至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而无法自拔。

劳辩的老辩手们明白,这些很可能是每一个辩手在成长过程中避不开的坎;也明白,跨越这些坎需要经历漫长的蜕变。他们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和陪伴新辩手们的蜕变,也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帮助新辩手们跨越坎坷,不断成长。“人文杯”初赛结束后,韩庚霓曾经很丧气。“准备了很久,结果却不尽人意。”正当她情绪崩溃时,队长王玏对她说:“对辩论耐心一点,对自己耐心一点,路还很长,慢慢来,不要被眼前打败”。时光倒回一年前,也正是在“人文杯”结束时,前队长申莹也曾对沮丧的王玏说过:“不开心的时候,想哭就哭,想乱跑就乱跑。生命那么长,辩论不管怎样不急在一时,生活又不是要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出来。”

在过去成长的过程中,辩手们继承了劳辩的这份理念,又在培养新辩手们的过程中,将这份理念传承下去。代代传承间,这已成为劳辩人的共识。未来很长,路途很远,我们一起奋斗,慢慢成长。

谈到对辩位的选择,王玏笑着说:“这就像继承衣钵,是一种上传下承。”上一年带王玏的蔡玥冉选择的是结辩,王玏毫无意外选择的也是结辩。“这既是因为选择带自己的师兄或者师姐时,会有意识地选择和自己打同一个辩位的,也是因为在无形间受到带自己的师兄或者师姐的影响。”

不止辩位,辩风也会有这种“衣钵传承”。蔡子坚说道:“新辩手一开始可能是模仿老辩手说的话,但在模仿和以后打辩论赛的过程中,会慢慢形成一套既相像又独特的风格。”韩庚霓对此有强烈的共鸣,笑称自己和王玏在辩论场上说话一模一样。新老辩手之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伴随着每一次的接触、每一次的讨论、每一场的辩论赛渗透到下一代劳辩人心中。

在培养新辩手们的过程中,老辩手们也收获良多,感触颇深。“坦白说,带小孩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提升方式。”辩论赛告一段落后,老辩手们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明确的近期目标而陷入一个瓶颈期。但是带新辩手们时,老辩手们会有一种培养好新辩手的强烈责任感和自我提升的紧迫感。“我要教不了我的小孩了,不行,我得再去研究这个辩题。我的小孩要打哪个环节,我还不太得去学。他们会给我们一种提升自己的动力。”

培养新人也意味着参与视角的转变。从比赛的参与者到比赛的“打工人”和旁观者,老辩手们有很深的感触,看着新辩手们在阳光地带熬夜讨论,看着他们与队友争执不下,看着他们在辩论场上唇枪舌战,都似乎在倒放脑海中的记忆,看着曾经的自己。这些不同却又相似的经历,造就了不同届劳辩队员之间的共同默契。“这种共情与理解,给予每个辩手无数次怀疑是否值得,最后依然‘义无反顾’的力量。”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兵。辩论赛是唇枪舌战、是争锋对决、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幸好,有劳辩这个家庭,这个对于每位辩手而言最为温暖的港湾。在劳辩中,辩手共情,成为彼此间最深的羁绊;薪火相传,延续同一份精神。